中國人歷來有“禮之初,始諸飲食”,“人所飲食,必先嚴獻”的觀念。從人類開始飲食活動之初,飲食便被賦予了解饑止渴之外的更深層次的功能和內涵,從而形成了飲食禮儀。無論祭祀或日常待客,飲食都是其中的重要形式和內容,甚至可以說,“食禮是一切禮儀制度的基礎”。作為擁有兩千多年飲茶歷史的東方禮儀之邦,茶與禮俗的聯結可謂必然。從晉代吳興太守陸納招待衛(wèi)將軍謝安“所設唯茶果而已”,東晉權臣桓溫“每宴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”,到剡縣陳務妻“好飲茶茗,以宅中有古冢,每飲輒先祀之”,再到南朝齊武帝遺詔“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,唯設餅、茶飲、干飯、酒脯而已”,并強調“天下貴賤,咸同此制”,無不表明六朝時期茶之禮俗已在世俗社會形成,并已經過一定程度的推廣。隨著飲茶在社會各階層的普及,以茶祭祀、待客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禮俗,而中華民族的高尚禮儀和傳統(tǒng)美德,也在茶俗文化遺產中得以詮釋和展現。
寺院茶禮表達虔誠信仰
壹
隨著禪宗的發(fā)展和尚茶之風的普及而相互融合、緊密聯結,形成了既有助于修行禪悟,又能夠表達虔誠信仰的寺院茶禮。在寺院的日常禮儀制度中,茶禮可謂無處不在,如僧眾們每日需在佛前供奉茶湯,是為“奠茶”;行祭祖之禮時,“眾僧集于祖師堂,首先由住持向祖師上香、行禮、供茶”,“眾僧再回到祖師堂,還是先由住持上香、上湯、上粥、上茶”;在一年一度的寺院掛單時,需按照僧眾受戒的年限依序飲茶,稱為“戒臘茶”;寺廟主持邀請全院僧眾吃茶,稱為“普茶”;在宗教節(jié)慶大典之時,寺院還會舉行盛大的“茶儀”;在接待賓客時,更會根據施主身份施以不同品級的茶禮??梢哉f,從供奉佛祖、祭祀祖師,到接待賓客等日?;顒?,佛門事項無不以茶為禮,可見茶禮在寺院禮儀中已成為一種俗規(guī)。佛教與茶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促使禪僧在寺院內種茶、制茶、飲茶,將茶作為禪修的一部分,因此史籍中多有名寺出名茶的記載。
以茶祭祀傳承禮教傳統(tǒng)
貳
祭祀是指向天神、地祗、宗廟等對象祈福消災的傳統(tǒng)禮俗儀式,是從史前時代起即被創(chuàng)立的傳統(tǒng)。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食物為主,將茶作為祭品,也是自然之事。例如,在敬神方面有“祭床神”的習俗,即在除夕日“薦茶酒糕果于寢室,以祀床神,云祈終歲安寢?!痹诩雷娣矫妫瑩赌鲜贰酚涊d,齊武帝在臨終前的詔書中也明確規(guī)定,“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,惟設餅、茶飲、干飯、酒脯而已。天下貴賤,咸同此制?!?/p>
另據《吳興掌故錄》記載,“明太祖喜顧渚茶,定制歲貢止三十二觔,于清明前二日,縣官親詣采茶,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,未嘗別有上供?!贝送?,新年時還需祭祀祖先墳墓,舊稱“上年墳”,是將茶葉、糖果裝于錦盒之中,奉于祖先墳上,即“攜糖茶果盒展墓”。通過上述史實可知,從六朝時期開始,茶葉即作為內容或形式而廣泛應用于供神、祭祖以及喪葬等祭祀活動。上至皇室貴族,下至平民百姓,人們以茶寄托崇敬與哀思,充分肯定了茶在中國數千年的禮教傳統(tǒng)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。
婚俗茶禮傳達美好寓意
叁
自唐宋時起,很多地區(qū)和民族的婚俗中都以茶為禮,取其“茶不移本,植必子生”之意。千百年來,茶禮一直流傳于我國民間傳統(tǒng)婚嫁習俗中,其程序也甚為講究。在婚俗茶禮中,從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征、請期直到親迎,“六禮”中均要用到茶。其具體程序為:男方向女家提親時(即納采),若女家同意,就會將年庚輩子用梅紅單帖寫好,裝入紅封套內,并于封套內放茶葉、紅米、棗子等,交媒人帶給男方;男方請算命先生“合字”,如八字相合,則互贈信物,定下婚約(即納吉)。定親以后,男方需向女家下聘禮,俗稱“前茶”、“下茶”、“定茶”或“小定”;女家接受聘禮,即代表正式允諾,俗稱“受茶”或“吃茶”,此時置辦的訂婚酒宴稱為“接茶酒”??梢娫谄付Y中,茶葉是重要的禮品之一。
客來敬茶構建和諧社會關系
肆
六朝時期,上層社會的飲茶已帶有禮儀性質。此后,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沉淀與發(fā)展,“客來敬茶”逐漸形成形式多樣且?guī)в袧庥舻胤教厣亩Y儀形式。如江南一帶多有飲元寶茶待客的習俗?!霸獙毑琛睂崬殚蠙觳?,橄欖茶在江南地區(qū)極為盛行,且因橄欖狀似元寶,有吉祥之意,遂常在新春佳節(jié)之時飲用。如舊時茶館的堂倌會用新鮮的青橄欖為老茶客沖泡一杯元寶茶,寓意恭喜發(fā)財、招財進寶。如今,新春佳節(jié)飲元寶茶在民間廣為傳播,不但象征主人好客,而且因橄欖有止渴生津、去膩消食、解毒等功效,因此深受人們喜愛。
疰夏七家茶也是民間流行的待客茶俗。《清嘉錄》載,“凡以魘疰夏之疾者,則于立夏日,取隔歲撐門炭烹茶以飲,茶葉則索諸左右鄰舍,謂之七家茶?!币灿邢蜞徖锼饕琢Ec茶葉同煮,以為夏日可防暑熱,謂之“合七家茶米食之,云不病暑”??梢娖呒也杓缺划斪鲋委煛棒|疰夏之疾”的良方,同時又代表了鄰里之間友好互助的和諧關系。因此,七家茶的制作過程亦可以說是一種鄰里之間增進感情、協(xié)調關系的過程。
茶俗遺產的社會功能
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
伍
隨著人們對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日益提高,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茶俗文化遺產及其社會功能愈發(fā)受到尊重和推崇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承與發(fā)展,認為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從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(yǎng),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,為延續(xù)了千百年的茶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發(fā)展動力。
茶俗文化遺產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創(chuàng)造的一種以茶為載體的生活文化,其中蘊含了對佛教的虔誠信仰、中華民族的禮教傳統(tǒng)、美好寓意、和睦的人際關系以及悠閑的生活態(tài)度等良性社會功能。這些良性的社會功能與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一起根植于人們內心,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。在當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,增進文化自信的政策導向下,傳統(tǒng)茶葉禮俗作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部分,更應該回歸到現代中國的禮儀文化之中,使民俗文化在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健康地融入社會生活,使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,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。
作者簡介
劉馨秋,遼寧沈陽人,南京農業(yè)大學茶學博士,科學技術史博士后,現為人文與社會發(fā)展學院副教授,碩士生導師,江蘇省社科優(yōu)青,兼任江蘇省農史研究會理事、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、中國茶葉學會培訓教師。主要從事茶葉經濟史、茶文化遺產、農業(yè)史研究。已出版專著《江蘇茶文化遺產調查研究》《中國農業(yè)的四大發(fā)明:茶葉》《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記憶·江蘇卷》《茉莉窨香: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(tǒng)》,編著《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:記憶、傳承與發(fā)展研究》《中國近現代經濟與社會轉型研究》;同時為《中國大百科全書》第三版“農業(yè)遺產卷”世界農業(yè)文化遺產分支主編,《中國農業(yè)百科全書》第二版“農業(yè)歷史卷”中國古代農書、農史人物分支副主,《中華茶通典·茶通史典·清代卷(下)》主編。擔任《全球史》系列音頻節(jié)目“茶葉專題”的撰稿人。
孫銳,湖北十堰人,中南民族大學歷史學學士,南京農業(yè)大學科學技術史碩士。主要從事茶文化遺產、農業(yè)史研究。
來源: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
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